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病室气味 | 临床意义 |
臭气触人 | 瘟疫 |
血腥味 | 失血 |
腐臭气 | 溃腐疮疡 |
尸臭味 | 脏腑衰败,病情重笃 |
尿臊气(氨气味) | 水肿晚期,肾衰 |
烂苹果气味(酮体气味) | 消渴病危重期 |
蒜臭气味 | 有机磷中毒 |
第五单元 问诊
01
细目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考点 | 类型 | 临床表现 | 意义 |
恶寒发热 | 恶寒重 发热轻 | 感觉明显怕冷,轻微发热 | 风寒表证 |
发热轻 而恶风 | 自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 伤风表证 | |
发热重 恶寒轻 | 自觉发热较重,轻微怕冷 | 风热表证 | |
但热不寒 | 壮热 | 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 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
潮热 | 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哺潮热 | 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 | |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蒸发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 | 午后或夜间潮热—阴虚火旺,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 ||
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 |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 ||
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 湿温潮热—湿温病 | ||
微热 38℃以下 | 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 | 气虚发热 | |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 | 血虚发热 | ||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 | 阴虚发热 | ||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 | 气郁发热,亦称郁热 | ||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 | 气阴两虚发热 | ||
寒热往来 | 寒热往来 无定时 |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 |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
寒热往来 有定时 | 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兼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 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
02
细目二:问汗
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考点 | 类型 | 临床表现 | 意义 |
特殊汗出 | 自汗 | 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 气虚证和阳虚证 |
盗汗 |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 阴虚证 | |
其他 | 自汗、盗汗并见 | 气阴两虚 | |
绝汗 | 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 | 亡阳 | |
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 亡阴 | ||
冷汗 | 汗有冷感 | 阳气虚或惊吓 | |
热汗 | 汗有热感 | 里热蒸迫 | |
黄汗 | 汗出沾衣色如黄柏汁 | 风湿热邪交蒸 | |
战汗 | 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 | 提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 |
局部汗出 | 头汗 但头汗出 | 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进食辛辣 | |
半身汗 | 特征: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 ||
手足心汗 | 阳气内郁,阴虚阳亢;中焦湿热;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 ||
心胸汗 | 心悸、失眠、腹胀、便溏等 | 心脾两虚 | |
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 | 心肾不交 | ||
阴汗 | 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 | 下焦湿热 |
03
细目三:问疼痛
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考点 | 类型 | 临床表现 | 意义 |
疼痛性质 | 胀痛 | 气滞作痛:胸、胁、脘、腹胀痛,多是气滞; 但头目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 |
刺痛 | 瘀血 | ||
冷痛 | 寒邪阻滞(实证);阳气亏虚(虚证);常见于: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寒凝肝脉可见:睾丸坠胀冷痛、少腹冷痛 | ||
灼痛 | 火邪窜络(实证);阴虚火旺(虚证) | ||
重痛 | 湿邪困阻气机;但头重痛,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 ||
酸痛 | 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肾虚骨髓失养 | ||
绞痛 |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心脉痹阻引起“真心痛”;结石阻滞胆管引起上腹痛;寒滞胃肠引起脘腹痛 | ||
空痛 | 气血亏虚,阴精不足 | ||
隐痛 | 阳气精血亏虚 | ||
走窜痛 | 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 | 气滞 | |
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痹证 | 风邪偏胜 | ||
固定痛 | 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 | 瘀血 | |
四肢关节固定作痛 | 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 | ||
掣痛也称 引痛、彻痛 | 筋脉失养 |
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
考点 | 类型 | 临床表现 | 意义 |
疼痛部位 | 头痛 | 前额连眉棱骨痛 | 阳明经头痛 |
后头连项痛 | 太阳经头痛 | ||
头两侧痛 | 少阳经头痛 | ||
巅顶痛 | 厥阴经头痛 | ||
头痛连齿 | 少阴经头痛 | ||
胸痛 |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 | 胸痹:痰瘀阻滞心脉 | |
胸背掣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 | 厥心痛(真心痛):心脉急骤闭塞 | ||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 | 肺痨:肺阴亏虚 | ||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 | 肺热:热邪壅肺 | ||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 肺痈:痰热阻肺 | ||
胸肋软骨疼痛而局部高起,皮色不变,或沿肋骨相引掣痛 | 胁肋痛:气结痰凝血瘀 | ||
胸部疼痛 | 肺癌、胸部外伤等 | ||
胁痛 |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胆火盛、少阳证 | ||
肝阴虚 | |||
寒凝肝脉、悬饮 | |||
胃脘痛 | 实证: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进食后疼痛缓解 | ||
胃脘穿孔:胃脘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 | |||
胃癌: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 | |||
腹痛 |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 | 肠痹或肠结 | |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 | 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 | ||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 | 结石 | ||
疼痛部位多是所在部位 | 脏器破裂或癌瘤 | ||
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 | 痛经、异位妊娠破裂 | ||
注意: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 | 上腹部疼痛 | ||
可由肠痨、脂膜痨等病所致 | 全腹、脐周或右少腹疼痛 | ||
腰痛 | 腰部经常酸软而痛 | 肾虚 | |
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 | 寒湿 | ||
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 | 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 | ||
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 | 结石阻滞 | ||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 | 带脉损伤 | ||
骨痨、外伤亦可导致腰痛 |
小测试
01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试题精析:
C-全身汗出;D-无特殊性汗出,为全身汗或见于手足心
知识点链接:
问诊中问汗内容。
国医战队锦囊
建议记忆自己很不熟悉的舌苔主病。勤记,勤总结。
精选阅读
中医执业医师群 364802512
中医助理医师群 600202904
2018确有专长执医考试群 611079106
编辑:小醒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