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留穴
脾胃不和调节剂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蹠骨与趾骨关节一寸五分。
解剖:肝神经,脾神经。
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中指无名指痛(即伸屈不灵)。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
距木斗穴后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木斗穴
肝脾不和调节剂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
解剖:脾神经,肝神经。
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
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距蹠骨与趾骨关节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门金穴肠胃清道夫
水曲穴
又名马灵穴。
四肢浮肿、全身骨痛的特效穴
部位:在六完穴后一寸处。
解剖:肺之分枝神经,肾之枝神经
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项神经痛、全身骨痛,神经疼,手骨疼,肌肉痿缩,麻木。
取穴:当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距六完穴一寸处是穴。
手术:五分至一寸。
延伸阅读
1. 浮肿:四花下穴配腑肠穴
2. 四肢浮肿:地皇穴配通肾,通胃
3. 脚上小腿处按之凹陷者可消:通肾,通胃
4. 下肢浮肿,全身浮肿:下三皇配通肾,通胃穴
5. 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利水补肾,治全身、四肢浮肿,脚背红肿
6. 四肢浮肿:人宗穴
7. 肾脏炎,四肢浮肿:水相穴,水仙穴
8. 四肢浮肿,腹胀:水曲穴
扩展应用
1、减肥
2、眼肿胀痛
3、肾水上泛的耳鸣者
4、少阳胆经区域坐骨神经痛
5、肩痛不能上举者,水曲穴配足千金
6、中风后遗症的腕关节
7、配中九里对癌性疼痛有效。
学董氏奇穴笔记;
水清穴
穴位:水明穴直上一寸。水明穴在水枝穴(內踝尖向後橫開二寸,直上六寸。)直上一寸。
解剖位置:內側腓腹皮神經、腎之神經、六俯神經。
主治:慢性腎臟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經不調、經痛、子宮炎、卵巢炎、頭痛、偏頭痛(特效)、項緊痛、背痛。胸痛。腹膜炎。心悶。侍瘡。(奇效)。兼治肩臂痛。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五分至一寸。或用三稜針點出黑血特效。
特效主治:偏頭痛。針感:酸脹麻電感。特效配穴:水清穴治療偏頭痛(特效)。水枝、水明、水清、水珍、水阴、水泉等穴在临床上配后腿部位各穴同时以三棱针点黑血,对主治症状有绝对的治疗效果。
水珍穴
穴位:在水清穴直上一寸。水清穴在水明穴直上一寸。水明穴在水枝穴(內踝尖向後橫開二寸,直上六寸。)直上一寸。
解剖位置:內側腓腹皮神經、腎之神經、六俯神經。
主治:慢性腎臟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經不調、經痛、子宮炎、卵巢炎、頭痛、偏頭痛(特效)、項緊痛、背痛。胸痛。腹膜炎。心悶。痔瘡。(奇效)。三稜針點刺黑血立即見效。
治療方法:放血法。或刺針法,直刺五分至一寸。
特效主治:痔瘡
特效配穴:水珍穴治療痔瘡(奇效)。
針感:酸脹感。
水阴穴
穴位:在水珍穴直上一寸。距內踝後水平點一寸。
解剖位置:內側腓腹皮神經、腎之神經、六俯神經。
主治:慢性腎臟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經不調、經痛、子宮炎、卵巢炎、 頭痛、偏頭痛(特效)、項緊痛、背痛。胸痛。腹膜炎。心悶。痔瘡。(奇效)。用三稜針點出黑血特效。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五分至一寸。或用三稜針點出黑血。
針感:酸脹感。
水泉穴
穴位:在水陰穴直上一寸。距內踝後水平點一寸。(內踝尖向後横开二寸,直上十一寸)
解剖位置:內側腓腹皮神經、腎之神經、六俯神經。
主治:慢性腎臟炎、膀胱炎、尿道炎、月經不調、經痛、子宮炎、卵巢炎、頭痛、偏頭痛(特效)、項緊痛、背痛。胸痛。腹膜炎。心悶。侍瘡。(奇效)。兼治胃酸過多。用三稜針點出黑血特效。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五分至一寸。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針感:酸脹感。
火枝穴
穴位:在後腿膝窩橫紋正中央直下四寸處。即「十四經」之委中穴直下四寸。
解剖位置:後大腿皮神經、心之神經、脊椎神經、腦神經。
主治:頭痛、項痛、肩酸痛、背痛、腰痛、脊椎骨痛、坐骨神經痛。
用三稜針點刺出血立即見效。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一寸到二寸。或用三稜針點刺出血
針感:酸脹感。
火明穴
穴位:在火枝穴(在後腿膝窩橫紋正中央直下四寸處。)下一寸。距膝橫紋五寸。
解剖位置:後大腿皮神經、心之神經、脊椎神經、腦神經。
主治:頭痛、項痛、肩酸痛、背痛、腰痛、脊椎骨痛、坐骨神經痛。
用三稜針點刺出血特效。
治療方法:放血法。
針感:酸脹感。
火通穴
穴位:踝關節前橫紋上中央,兩筋之間,與外踝尖平齊上一寸處。即「十四經」之解谿穴上一寸處。
解剖位置:腓腹神經、心之神經、腦神經。
主治:久年頭痛(特效)、頭昏、低血壓過高(特效)、頭脹、偏頭痛(特效)、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特效)、各種心臟病、腦神經衰弱(特效)、胸痛、手腳麻痺、項緊痛(特效)、肩痛、心半身不遂。肺炎。用三稜針點刺青紫筋出血特效。
治療方法:放血法。特效主治:久年頭痛、低血壓過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腦神經衰弱、項緊痛、偏頭痛。
特效配穴:火通穴治療久年頭痛(特效)、低血壓過高(特效)、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特效)、腦神經衰弱(特效)、項緊痛(特效)、 偏頭痛(特效)、針感:酸脹感。
金通穴
穴位:在火通穴(踝關節前橫紋上中央,兩筋之間,與外踝尖平齊上一寸處。)向外橫開一寸。解剖位置:腓腹神經、心之神經、腦神經。
主治:久年頭痛(特效)、頭昏、低血壓過高(特效)、頭脹、偏頭痛(特效)、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特效)、各種心臟病、腦神經衰弱(特效)、胸痛、手腳麻痺、項緊痛(特效)、肩痛、心半身不遂。肺炎。兼治肺結核、肺癌。三稜針點刺黑血特效。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三分到五分。或用三稜針點刺。
特效主治:久年頭痛、低血壓過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腦神經衰弱、項緊痛、偏頭痛。針感:酸脹感。
木通穴
穴位:在火通穴(踝關節前橫紋上中央,兩筋之間,與外踝尖平齊上一寸處。)向內橫開一寸。
解剖位置:淺排骨神經、肝腎神經。
主治:久年頭痛(特效)、頭昏、低血壓過高(特效)、頭脹、偏頭痛(特效)、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特效)、各種心臟病、腦神經衰弱(特效)、胸痛、手腳麻痺、項緊痛(特效)、肩痛、心半身不遂。肺炎。又治兩肋痛、肝腫痛。用三稜針點刺黑血特效。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三分到五分。或用三稜針點刺。
特效主治:久年頭痛、低血壓過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腦神經衰弱、項緊痛、偏頭痛。針感:酸脹感。
火羚穴
穴位:在火通穴(踝關節前橫紋上中央,兩筋之間,與外踝尖平齊上一寸處。)直上一寸。解剖位置:淺排骨神經、肝腎神經。
主治:久年頭痛(特效)、頭昏、低血壓過高(特效)、頭脹、偏頭痛(特效)、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特效)、各種心臟病、腦神經衰弱(特效)、胸痛、手腳麻痺、項緊痛(特效)、肩痛、心半身不遂。肺炎。用三稜針點刺黑血特效。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三分到五分。或用三稜針點刺。
特效主治:久年頭痛、低血壓過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腦神經衰弱、項緊痛、偏頭痛。針感:酸脹感。
金羚穴
穴位:在火羚穴向外橫開一寸。即金通穴直上一寸處。金通穴在火通穴(踝關節前橫紋上中央,兩筋之間,與外踝尖平齊上一寸處。) 向外橫開一寸。
治療方法:刺針法。直刺三分到五分。或用三稜針點刺。
解剖位置:腓腹神經、心之神經、腦神經。針感:酸脹感。
主治:久年頭痛(特效)、頭昏、低血壓過高(特效)、頭脹、偏頭痛(特效)、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特效)、各種心臟病、腦神經衰弱(特效)、胸痛、手腳麻痺、項緊痛(特效)、肩痛、心半身不遂。肺炎。又治肺結核、肺癌。用三稜針點刺黑血特效。
特效主治:久年頭痛、低血壓過高、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腦神經衰弱、項緊痛、偏頭痛。
木羚穴
穴位:在火羚穴向內橫開一寸。即木通穴直上一寸處。火羚穴在火通穴(踝關節前橫紋上中央,兩筋之間,與外踝尖平齊上一寸處。)直上一寸。
解剖位置:腓腹神經、心之神經、腦神經。刺針法。直刺三分到五分。或用三稜針點刺。
主治:久年頭痛(特效)、頭昏、低血壓過高(特效)、頭脹、偏頭痛(特效)、肝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特效)、各種心臟病、腦神經衰弱(特效)、胸痛、手腳麻痺、項緊痛(特效)、肩痛、心半身不遂。肺炎。又治肝腫大、兩肋痛。用三稜針點刺青紫筋出血特效。
針感:酸脹感。
上唇穴
穴位:在膝蓋中央下緣。
解剖位置:伏在神經、腎之神經。
治療方法:放血法
四肢穴
穴位:當脛骨之內側,在內踝骨上四寸五分。
解剖位置:伏在神經、心之支神經、四肢神經、腎之分支神經。
主治:四肢痛、頸項痛、糖尿病。左病治右,右病治左。
針感:酸脹感。直刺五分到一寸
枕下三角:
位于枕下、项区上部深层,是由枕下肌围成的三角。其内上界为头后大直肌,外上界为头上斜肌,外下界为头下斜肌。三角的底为寰枕后膜和寰椎后弓,浅面借致密结缔组织与夹肌和半棘肌相贴,枕大神经行于其间。三角内有枕下神经和椎动脉经过。椎动脉穿寰椎横突孔后转向内,行于寰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继穿寰枕后膜入椎管,再经枕骨大孔入颅。头部过分旋转或枕下肌痉挛可压迫椎动脉,使颅内供血不足。枕下神经为第1颈神经后支,在椎动脉与寰椎后弓间穿出,行经枕下三角,支配枕下肌。
枕下三角肌肉组成:
头后大直肌
起点:枢椎的棘突
止点:枕骨下项线的外侧部
功能:头后伸(双侧收缩)
使头部转向同侧(单侧收缩)
头上斜肌
起点:寰椎横突的上面
止点:枕骨上下项线之间
功能:头部后伸(双侧收缩)
头部侧屈(单侧收缩)
头下斜肌
起点:枢椎棘突尖
止点:寰椎横突的下后部
功能:头颈部向同侧回旋(单侧收缩)
胸廓出口:
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
肌连接
前斜角肌:
上方:3-6颈椎横突前面
下方:第1肋上缘里面
中斜角肌:
上方:2-7颈椎横突后面
下方:第1肋上缘外面
功能
颈椎侧屈
使颈部稳固,参与吸气运动,在去搬重物时也参与抬高胸廓
前斜角肌收缩使颈前屈、往对侧旋转
三边孔:
指位于腋窝后壁,外科颈水平四边孔内侧1cm的 三角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和平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和背阔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
四边孔:
指位于肩胛区肩胛骨外缘后外侧边形间隙。
上界:小圆肌,肩胛骨外缘,肩胛下肌,肩关节囊。
下界:大圆肌和背阔肌。
内侧界: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缘。
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
穿行结构: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和静脉。
四边孔综合症
即旋肱后动脉和腋神经在四边孔处受压后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主要表现是腋神经支配的肩臂外侧的感觉障碍和三角肌功能受限。可继发于肩部外伤或继发于上肢过度运动后。
肌肉组成
小圆肌:
肌连接
内侧 肩胛骨外侧缘上2/3
外侧 肱骨大结节冈下肌下方
功能
大臂旋外,内收,伸
大圆肌:
肌连接
内侧 肩胛骨下角和外侧缘下1/3
外侧 肱骨二头肌沟内侧缘
功能
大臂旋内,内收,伸
肱三头肌长头:
近端起自盂下结节
远端止于尺骨鹰嘴
腕管
构成: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
管内: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
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构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正中神经通过。在管内,各指浅、深屈肌腱被屈肌总腱鞘(尺侧囊)包裹;拇长屈肌腱被拇长屈肌腱鞘(桡侧囊)包绕。两腱鞘均超过屈肌支持带近侧和远侧各2.5cm。屈肌总腱鞘常与小指指滑膜相通。由于拇长屈肌腱鞘一直延续到拇指的末节,故拇长屈肌腱鞘与拇指的指滑膜鞘相连。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变扁平,紧贴屈肌支持带桡侧端深面,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征。
梨状肌上孔:
梨状肌起始于盆腔后壁,第2~4骶前孔的外侧,向外穿过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的上缘之间各有一间隙,称为梨状肌上孔。穿过此孔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臀上神经分上、下两支支配臀中、小肌阔筋膜张肌后部;臀上动脉亦分浅、深两支,浅支主要营养臀中、小肌及髋关节静脉与动脉伴行。
梨状肌下孔:
位于:臀大肌的深面
内含: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血管和神经、阴部血管和神经等出骨盆
梨状肌下孔是指梨状肌起始于盆腔后壁,第2~4骶前孔的外侧,向外穿过坐骨大孔出盆腔,与坐骨大孔的下缘之间有一间隙,称为梨状肌下孔。穿过此孔的结构,自外向内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静脉、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鹅足腱
鹅足腱是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三块肌肉之腱性部分在胫骨近段内侧的附着点,外形类似鹅足,故称鹅足。
在其下与胫骨之间有一滑囊称鹅足腱囊。
由于反复应力的作用,如活动过多等可造成此处产生无菌性炎症,称之为鹅足炎或鹅足腱囊炎。
肌肉组成
缝匠肌:
肌连接
近端 髂前上棘
远端 胫骨粗隆内侧缘
功能
近端 髋屈,旋外,小腿屈,旋内。
股薄肌:
肌连接
上方 耻骨体和耻骨下支。
下方 胫骨粗隆内侧。
功能
近端 内收,大腿屈,小腿屈,小腿旋内
远端 两侧收缩骨盆前倾
半腱肌
肌连接
上方 坐骨结节。
下方 胫骨骨干上1/4的内侧面。
功能
膝屈,大腿后伸,旋内,骨盆后倾
收肌管 (adductor canal)又称Hunter管。
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逢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由股内侧肌、缝匠肌、长收肌和大收肌围成。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的管状间隙。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的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裂孔,通膕窝上角。所以收肌管又称股腘管。股三角或腘窝的炎症可借此互相蔓延。收肌管内的结构,前为股神经的股内侧肌支和隐神经,中为股动脉,后为股静脉以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进入收肌管者为:股动脉、股静脉和隐神经;通过收肌管者为:股动脉和股静脉;途中穿出收肌管壁者为:隐神经和膝降动脉。
踝管:小腿深筋膜在胫骨内踝下后方形成屈肌支持带,张于内踝与跟骨结节间,形成的管状结构即为踝管。其内走行(由前至后)胫骨后肌腱及腱鞘、趾长屈肌腱及腱鞘、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拇长屈肌腱及腱鞘。
其内被三个纤维隔分为四个骨纤维管,由前向后依次通过:
①胫骨后肌腱及腱鞘;
②趾长屈肌腱及腱鞘;
③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
④[足母]长屈肌腱及腱鞘。
踝管是小腿后区通向足底的重要路径,小腿和足底的感染,可经踝管相互蔓延。距小腿关节内后方的外伤出血也可压迫踝管内容物,引起踝管综合症。
跗骨窦
跗骨窦是位于跟距后关节与前、中关节之间,由后内向前外走行,略呈锥形的骨性间隙。其内侧为漏斗形的跗骨窦管,跗骨窦管的后方紧接载距突。其中的主要结构包括脂肪垫、小血管、关节囊、神经末梢、滑囊、跟距骨间韧带、颈韧带、以及伸肌下支持带的内侧、中间和外侧根。
跗骨窦综合症:指在踝关节前外下间隙的疼痛。其原因可以是外伤性的,最常见的情况是踝关节内翻扭伤时伴随着踝关节旋后损伤,通俗的说,即有身体往前冲的时候产生的脚扭伤。其它可能的情况还包括先天性或后天性足部畸形、局部滑膜炎、局部肿瘤等。据统计,外伤性的原因约占70%,其它原因约占30%。
跗骨窦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行走时踝关节前外侧的疼痛以及局部明确的压痛,其它可能的表现还包括:走楼梯或在不平路面行走时的恐惧感(害怕再次扭伤或骨头之间分离的感觉);踝关节旋后(即踮脚尖并往前顶踝关节)时的疼痛;少数情况下还会出现夜间睡眠痛和脚内侧疼痛。
乳房胀痛、痛经、消化不良、便秘、失眠……整天忙碌于工作和生活之间,都市女性常常会出现上述的各种亚健康问题,。由于没有时间,或者亚健康问题不够突出,女性常常会忽略这些“小毛病”,殊不知日积月累,小小的症状也可能影响全身健康。中医推荐,日常可以通过乳房穴位、经络的按摩,缓解常见的女性健康问题。
缓解乳房胀痛:点揉膻中穴3-5分钟
膻中穴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属任脉,是八会穴之“气会”,有通调周身(特别是上焦与中焦)气机的作用,与循环、呼吸、免疫系统功能相关。
方法:可点揉膻中穴的同时,有意识地控制呼吸方式——即改浅、短、促呼吸,为深、长、慢的均匀呼吸,如此持续3-5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郁结的气机很快得以缓解。
症状:如生气、激动、抑郁等引起气机不畅,导致胸闷气短、心悸胸痛、气顶呃逆、乳房胀痛、双胁胀闷等不适。
刺激乳房发育:乳根穴为乳腺疾病主穴
乳根穴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属足阳明胃经,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气血充盈则有利于乳房发育。
方法:每天早晚各点揉乳根穴200下。
症状:中医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根穴位于乳房下方根部,是历代针灸医家治疗乳房发育不良、产后少乳、乳汁不通、乳腺炎等乳腺疾病的主穴。此外,有宣肺利气的功效,可用于咳嗽、气喘、呃逆等气机不畅之疾患。
防治乳腺疾病:提拿乳筋3-5次
乳筋位于胸部外侧,与肩部连接处的大筋(解剖结构主要是胸大肌、胸小肌),相当于脾经周荣穴-胸乡穴附近。周,遍布、环绕之意;荣,草类开花或谷类结穗之象;乡,原野寥廓之处。从字面不难看出,古人比喻胸怀宜空旷开阔,则万事欣欣向荣。
方法:拇指和其余四指微曲,如钳状夹持此处大筋,继而用力提拿深层肌肉,在指下产生滑动弹跳感最佳。此法刺激较强,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操作3-5下即可。疼痛过后局部温热,并有心胸豁然开朗之感。
症状:适用于上述各类胸廓、乳腺疾病的防治与保健,还可以用于缓解某些心血管急症,如心绞痛发作、晕厥、休克等。
Tips:穴位按摩宜循序渐进
以上介绍的女性穴位保健方法作为参考,可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持续时间短一点,刺激量轻一点,以后根据个人感受适当增加。
此外,注意关键部位避风保暖,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健康饮食、适当运动,和谐的夫妻生活,做好避孕措施、避免人流,防止滥用避孕药及激素类药物等,对女性疾病的防治和保健都有积极意义。
下列九张动态图教你怎么按摩乳房,坚持两个月,你会发现做女人挺好!!
每个动作在洗澡后或者睡前各做50-100次,中间可以休息30~60秒,9个动作为一组,每天做一组。
政策变了,
赶紧转给我们的朋友,
好东西要记得
分享哦!
▶ 版权声明:
1、文源:CETV1,编校/张荣彬。
2、本平台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同类资讯